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位置: 教育
空中几处闻清响,欲绕行云不遣飞 ——评杨芊艺河南坠子非遗传承人专场演出
来源:中广网 | 作者: | 2025-11-01 00:14:18 | 浏览量:58663
  

刘洋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25年10月24日晚,“新时代·新京彩”北京演艺集团第六届人才演出季、北京曲艺团艺术人才展演——“芊芊豫豫 艺彩京城”杨芊艺河南坠子非遗传承人专场演出在京演·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作为活跃在当今北京曲艺舞台上的优秀河南坠子演员,专场演出不仅展示了杨芊艺在传承河南坠子方面所积累的丰厚成果,也呈现出青年艺术家兼收并蓄、博采广纳的艺术胸襟。与此同时,李伟建、武宾、方清平、应宁、王玥波、李金斗等曲艺名家的倾情助演,更是彰显出曲艺从业者相携互助、前辈艺术家扶掖后进这一优良传统的应有格局。




一、以传统为魂,追寻从艺初心

曲艺艺术从古代发展到今天,得益于无数艺术家的口传心授与代际传承。当曲艺进入现代社会中后,守住本体之“魂”,从历史演进的来路中探寻未来发展的正确去路,是每一位曲艺人都应秉承的初心与使命。作为杨芊艺的授业恩师,马玉萍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动河南坠子当代革新的中坚力量。在姚俊英等老一辈河南坠子艺术家的提携与引领下,马玉萍一边扎实学演传统曲目,一边参与新曲目的编创,在丰富河南坠子音乐表现力的同时,也拓宽了河南坠子在故事叙讲方面的内容边界。杨芊艺在专场中演出的第一个节目,就是马玉萍在参加北京曲艺团后,与前辈河南坠子艺术家合作创排的对口坠子作品《韩英见娘》,该作品以歌剧《洪湖赤卫队》为蓝本,体现出河南坠子在表达先进革命主题时所能达到的深度。杨芊艺所演唱的《韩英见娘》,以情带声、借声成韵,马派唱腔中对歌剧旋律的融入,与杨芊艺的声乐功底形成呼应,使她能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恩师马玉萍的演唱风格。




为了深切缅怀恩师,专场演出播放了讲述杨芊艺向马玉萍求艺经历的纪录片,并借助最新AI科技,让马玉萍身影,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于舞台,实现师徒间跨越时空的感人对话。随后,由何丹、路佳扬、祁夏竹、李娜、焦雅楠等北京曲艺团演员们带来的单弦联唱《永远的怀念》,回顾了马玉萍卓有成就的艺术人生,讲述了从马玉萍到杨芊艺,不同时代的艺术家接续完成河南坠子守正创新的发展脉络。这既是对曲艺前辈大家传道、受业、解惑的精神传扬,也是对河南坠子传统的尊重与守护,更是对这门古典艺术更好走向未来的美好祈盼。


二、为时代而歌,唱响曲艺新声

河南坠子的发展历史,既是持续有序传承的历史,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河南坠子之所以能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正是由于艺术家们具有与时俱进的革新力,始终能正确把握时代文艺思潮的走向。常年在北京曲艺舞台上演出的经历,促使马玉萍不断思考如何让河南坠子在保持“豫味”的前提下,也能融会“京腔京韵”的优长这一艺术实践命题。而当河南坠子遇到更为丰富的叙事题材时,如何让演唱旋律与故事内容适配,如何实现曲唱、曲意、曲情的有机统一,就成为马玉萍推进河南坠子艺术改革的重要旨归。藉此,马玉萍每演新曲目,必然依靠曲目所诉之事、所表之意、所传之情,广泛吸收京剧、豫剧、越剧、评弹、歌剧等艺术样式中的音乐元素,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提升河南坠子的视听美感,增强河南坠子旋律的叙事能力。


在向马玉萍求艺的过程中,杨芊艺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恩师已有的艺术成果,凭借对《哭黛玉》的精彩演绎,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而且也积极响应时代号召,瞄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主题,创排河南坠子新曲目,继承恩师在艺术革新方面所践行的理念、方法和原则。在专场演出的最后,杨芊艺演唱了河南坠子新曲目《黄河随想》,集中展示了她近年来推进河南坠子艺术创新的成就。《黄河随想》抓取了与黄河相关的若干文化意象,在借助高亢明亮的旋律,总体展示黄河雄宏气势的同时,也通过婉转悠扬的曲唱处理,细致描绘出由不同黄河意象共同组成的人文图景。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时,对甲骨文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提出殷切希望。《黄河随想》中“底下有甲骨文深刻的岁月,祖上有河洛周易古道热肠”的文学表达,是对总书记深刻洞见的积极践行。在音乐设计方面,《黄河随想》保留了河南坠子的核心旋律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根据文辞表意的需要,融入了声乐的演唱技法与河南戏曲的唱腔旋律,前者与黄河的雄宏气势相映成趣,后者则让黄河人文图景充满了乡土气息。杨芊艺在《黄河随想》中所实践的创新路径,正是对马玉萍艺术理念在新时代的准确回应。




三、与观众同行,采撷文艺之光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观众永远是曲艺艺术生生不息的根本源泉。每一个曲种的发展,每一位演员的成长,每一部曲(书)目的传播,都源自观众的喜爱、追捧以及发自内心的呵护。可以说,曲艺艺术的人民性品格,是每一位曲艺观众共同参与的结果。河南坠子之所以能走出河南,在北京、天津等地生根落户,与历代河南坠子艺术家对不同地域观众审美旨趣的尊重存在本质关联。当我们回顾马玉萍的艺术生命史,就能发现,这位河南坠子大家所实践的每一次革新,都是在回应观众提出的新的审美诉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审美诉求更加多元与丰富,如何让河南坠子重新回到当代观众审美的核心阵地,是肩负在新时代河南坠子艺术家身上的新使命。杨芊艺的专场演出,同时开通线上与剧场两个演播渠道,通过新华社现场云、腾讯视频、今日头条、知乎、抖音、新浪微博、西瓜视频、快手、哔哩哔哩等九家平台所组成的网络直播矩阵,吸引超过150万人次的观众通过直播观看了演出,让演出突破了传统剧场的空间限制,如此巨大的单场观演量,在既往的河南坠子演出史上是未曾有过的。与此同时,演出还开放了图片直播渠道,摄影师拍摄的演出照片,会及时上传到特定网络平台中,观众可以进入该渠道,获取相关照片。这些照片除了记录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外,让观众也成为剧场的主角之一,将观众观演时的欢乐瞬间定格下来,实现了演员与观众的温馨互动。




对河南坠子演唱的刻苦钻研,使杨芊艺拥有极佳的观众缘,而其能演戏、能唱歌的多样艺术才华,则让她的观众群体日益扩大。在2003年开始追随马玉萍攻学河南坠子之前,杨芊艺的歌唱才能已得到充分彰显,累计获奖三十余次。专攻河南坠子之后,杨芊艺也没有放弃歌唱事业,而是在马玉萍的悉心指导下,将既往的声乐训练所得,转化为精进河南坠子演唱技法的基础,并最终熔铸在个人演唱风格之中。在专场演出中,杨芊艺演唱了《故乡是北京》《一杯美酒》两首歌曲,一首展现的是京韵悠长,一首唱响的是民族风情,让观众看到了一位多才多艺、可以驾驭不同音乐风格的青年艺术家的风采。与此同时,杨芊艺与应宁、王玥波合作演出的小品《雨过天晴》,也是“笑果”频出,谐趣的表演令观众捧腹不已。如果说,声乐基础提升了杨芊艺对河南坠子演唱技法的把控能力,那么,表演实践则丰富了杨芊艺在说唱故事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力,两者相得益彰,必将成为杨芊艺日后“更上一层楼”的基石。

最新推荐
“山海昆仑 金韵胡杨”第六届新疆喀什丝路文化胡杨节隆重开幕
作者:朱民原
浏览量:43633
时间:2025-10-28 13:14:35
申坤副会长一行拜访柬埔寨华商投资协会
作者: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
浏览量:47642
时间:2025-10-22 07:28:42
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副会长申坤出席西藏自治区“环渤海经济圈”专项投资推介会并致辞
作者: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
浏览量:64784
时间:2025-10-22 07:25:16
柬埔寨商业部副部长林宗颖在金边会见申坤副会长一行
作者: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
浏览量:54783
时间:2025-10-22 07:21:54